1. 尊龙凯时


        1. 当前位置:首页 > 服务导航 > 公众服务平台 > 作物检测

          服务导航SERVICE

          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
          发布时间 :2015-05-19 浏览:28712 发布人:管理员字体:
          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
          国家重点实验室

          ;

          基本信息
          依托于 ,1992年3月由国家批准建设,1994年通过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,于1996年 、2001年、2006年连续3次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 ,并于2004年被科技部授予“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集体”称号。现任实验室主任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、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。
          ; 实验室立足于解决作物遗传改良中的重大问题,形成上中下游一体 、“顶天立地”的研究特色,研究工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,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,已经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农业生命科学研究基地、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基地。

          研究方向
          ; 实验室针对国家农业发展重大需求 ,围绕作物遗传改良这一总体目标,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,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延伸;瞄准学科前沿 ,将常规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,分别从作物的群体水平、个体水平、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研究农作物的遗传行为 ,为农作物的遗传改良提供新理论、新技术、新方法、新材料,培育新品种。研究对象涉及水稻 、玉米、油菜 、棉花等主要农作物和果树 、蔬菜等部分园艺作物。

          研究内容

            (1)基因图谱研究;

            (2)重要基因分离克隆研究;

            (3)功能基因组研究;

            (4)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研究;

            (5)种质资源创新及遗传多样性研究;

            (6)分子技术育种研究;

          ; (7)新品种选育 。


          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
          ;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44人,其中研究人员39人 ,技术人员3人 ,专职管理人员2人。有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和2个教育部创新基金研究群体,团队协作特色明显;实验室确立了引进与培养相结合、以自己培养为主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 ,已初见成效 。实验室常年在读研究生500余人 ,在站博士后3-5人,客座研究人员及兼职人员约15人。

          交流与合作

          ; 实验室学术交流活动频繁,多次承办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,与美国、加拿大 、英国、荷兰、瑞典 、日本等多个国家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。

          条件建设

          ; 室内科研用房1.3万平方米 ,配备有DNA芯片  、液相色谱质谱仪、激光共聚焦显微镜、DNA测序仪、磷屏成像系统、遗传分析系统、超速离心机、高压液相色谱仪、人工气候箱、差热扫描仪、荧光定量PCR、直链淀粉分析仪、超薄切片机、连续流动分析仪  、多功能影像分析仪、细胞融合仪 、软x射线处理仪 、紫外分光光度计等等一批10万元以上的先进仪器设备38台套,能较好地满足分子生物学、细胞工程、种质资源与育种研究工作的需要。建有温室、抗旱大棚、种子挂藏室和田间种植网室、盆栽场、养虫室以及近500亩农作物育种基地等成套的农作物遗传改良研究基础设施,形成了完善的分子生物学及农作物育种研究技术支撑体系 。

          研究水平与进展

          ; 构建了一个较完善的大规模开展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技术平台,与国际同类研究处于同一水平,在此平台上分离到有重要应用前景、功能明确的新基因54个 ,有助于改变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研究长期依赖引进国外基因的局面;

            长期致力于杂种优势生物学基础研究,提出了上位性是杂种优势的重要遗传基础的观点,并利用构建的“永久F2”群体全面 、圆满地解析了优良杂交稻汕优63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,在国际上产生较大的影响;

            形成了主要农作物资源创新与挖掘的技术、理论体系并培育大量特色材料,构建了细胞工程育种和分子育种技术体系,培育了我国第一个商品化转基因作物品种--华番一号等一批番茄、棉花、水稻转基因品种(系) ;

            建立了完整的柑橘细胞工程技术体系,建立世界最大的柑橘离体材料保存库 ,发掘了一批有价值的柑橘突变体,培育的品种占我国同期选育品种的35%,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;

            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(Pol;CMS),被认为“是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”,在国内外油菜育种界被广泛研究利用,以此为材料培育了一大批新品种,每年以1300万亩的面积在全国大面积种植 ,杂交油菜的研究与利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。

            “九五”期间实验室在研课题240余项 。在国内外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64篇 。国际会议论文95篇,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11项 ,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,三等奖1项;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;各种个人奖励20项 。申请了国家专利12项,授权专利3项。鉴定成果10项,培育新品种6个。

            “十五”期间;实验室在研课题257项,其中包括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、“973”(首席)等国家级课题117项,国际合作18项。发表论文496篇,其中SCI收录论文173篇,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2篇,大于5的论文8篇,大于2的论文65篇 。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3项,其中获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,省部级一等奖7项,省部级二等奖4项,省部级三等奖2项。申请专利61项,批准16项,审定品种39个(国家审定品种15个) 。

            “十一五”初期(2006-2007年);在研课题在研课题173项 ,其中国家级研究项目71项(主持1项863重大科技专项,1项973项目首席科学家),国际合作项目12项 ;在国内外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66篇 ,其中SCI刊源论文160篇 ,影响因子10以上论文3篇、5以上的论文13篇(皆为第一完成单位)、3以上论文46篇;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,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 ,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;授权专利13项(其中基因专利5项),新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8项(其中基因专利16项);通过审定的新品种16个(国家审定品种7个)。

          反馈

            1. XML地图